熊宝祥
离春节越来越近了,昨天,记者走访扬州餐饮市场了解到,扬州年蒸已进入旺季。随着年味越来越浓,连运小区93岁的熊宝祥,向记者讲述了60年前在蒋家桥饺面店忙年蒸的场景。
“每年过年前,我都会在蒋家桥饺面店加几天班,主要就是站年蒸的笼头。”93岁的熊宝祥是“老扬州”,1960年以前就到了蒋家桥饺面店工作,专门负责机面。
“上世纪60年代,年蒸分为两种形式,一种是到茶社或包子店预订包子,临近过年的时候去取货;还有一种是自己做好了馅心,拿到烧饼店或饺面店加工。”熊宝祥说,扬州的年蒸素来忙碌,即便是自己做好馅心送去加工的也需要预约,早上把馅心送到店里,晚上才能拿到包子成品。
“过去的蒋家桥面条一天要机500斤,除了自家店里用,还会供应给菜根香、富春、共和春以及一些社会面馆。”熊宝祥说,那时候的机面房有个大水缸,缸上面挂一个菜篮子,篮子里放着碱块,水少了加水,碱少了加碱,“做包子必须是老酵头发面扳碱,然后摘一块放在笼头上蒸一下,颜色黄就是碱大了要加面,颜色白就是碱少了要加碱,面好了,捏包子的师傅负责包,我们就负责看笼头。”
记者 屠明娟 实习生 陈雨萌 文/图